會計期間 現金流入 現金流出 攤余成本
初始投資 107,985.00
第一年 8,638.80 10,000.00 106,623.80
第二年 8,529.90 10,000.00 105,153.70
第三年 8,412.30 10,000.00 103,566.00
第四年 8,285.28 10,000.00 101,851.28
第五年 8,148.72 10,000.00 100,000.00
初始投資時分錄: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面值 100 000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7 985
貸:銀行存款 107 985
第一年年末分錄:
借:應收利息 10 000
貸:投資收益 8 638.80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1361.20
第二年年末分錄:
借:應收利息 10 000
貸:投資收益 8 529.90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1470.10
第三年年末分錄:
借:應收利息 10 000
貸:投資收益 8 412.30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1 587.70
第四年年末分錄:
借:應收利息 10 000
貸:投資收益 8 285.28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1714.72
第五年年末分錄:
借:應收利息 10 000
貸:投資收益 8 148.72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1851.28
你的那個表,票面利率每年都是10%不變的,利息費用每年都是10 000也不變,溢價攤銷就是每年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的貸方金額。
話說題目好像不全吧,沒有支付的金額怎么計算?
1、2005年到2009年5年的利息調整攤銷合計應該等于21650,所以2009年的利息調整攤銷=21650-3917-4113-4319-4535=4766,所以2009年利息收入=30000-4766=25234。如果直接用公式計算利息收入,2009年的利息調整攤銷不會等于4766,也就不會把攤余成本調整到500000,這是由于前面的計算四舍五入,累計到2009年造成不等,所以2009年要采用這種計算方法而不是直接用公式,只有這樣才能將四舍五入累計的不等消除,使得最后一年攤余成本等于面值500000。
2、200000*0.952381+30000*0.952381+18000*0.907029+18000*0.863838+300000*0.863838=510075
當期收回zj本金的現值=200000*0.952381
當期利息的現值=30000*0.952381
以后期間利息的現值=18000*0.907029+18000*0.863838
剩余zj本金的現值=300000*0.863838=510075
這個計算式計算的時點是2007年1月1日,收回本金200000是在2007年12月31日,即還有一年的時間,實際利率是5%,2007年12月31日距離2007年1月1日有1年,所以用一期現值系數0.952381,2008年12月31日距離2007年1月1日有2年,用二期現值系數0.907029,2009年12月31日距離2007年1月1日有3年,用三期現值系數0.863838。
票面利率6%,2007年的時候,本金還是500000,所以當期利息=500000*6%=30000,2007年12月31日,收回本金200000,則剩余本金只有300000,2008年利息=2009年利息=300000*6%=18000
證券公司開戶也要和一個yh-ka相聯系,叫三方存款,資金必須經過銀行進出以確保安全。三方存款不單獨收費。只可以購買你的證券公司有代理的任何一只網上開放式申購的基金。開基金帳戶不要錢。銀行同樣是代理,區別只是收費多少。
手續費一般是認購1.0%,申購1.5%,贖回0.5%。但是如果你在銀行開通網銀購買部分基金有申購0.6-0.8%的優惠,如果在基金網站購買還有0.4-0.6%的優惠。
你就按照,總賬余額,來理解就可以了。
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的攤余成本,是指該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的初始確認金額經下列調整后的結果:
(一)扣除已償還的本金;
(二)加上或減去采用實際利率將該初始確認金額與到期日金額之間的差額進行攤銷形成的累計攤銷額;
(三)扣除已發生的減值損失(僅適用于金融資產)。
攤余成本是用實際利率作計算利息的基礎,投資的成本減去利息后的金額。
但在例題中:期末攤余成本=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息-現金流入
將持有至到期投資重分類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
借: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當日的公允價值)
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差額)
貸: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利息調整、應計利息
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差額)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期初攤余成本就是求應收本金和應收利息的現值
投資收益=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率
根據“新準則”第三十二條和三十三條,對于持有至到期日的投資及貸款和應收賬款、滿足三十三條規定的金融負債后續計量采用實際利息率法,以攤余成本計量。攤余成本的公式為:攤余成本=初始確認金額-已償還的本金-累計攤銷額-減值損失(或無法收回的金額)。實際利息率的公式為:實際利率=將未來合同現金流量折現成初始確認金額的利率。
例1:假設大華股份公司2005年1月2日購入華凱公司2005年1月1日發行的五年期zj并持有到期,票面利率14%,zj面值1 000元。公司按105 359元的價格購入100份,支付有關交易費2 000元。該zj于每年6月30日和12月31日支付利息,最后一年償還本金并支付最后一次利息。
在計算實際利率時,應根據付息次數和本息現金流量貼現,即“zj面值+zj溢價(或減去zj折價)=zj到期應收本金的貼現值+各期收取的zj利息的貼現值”,可采用“插入法”計算得出。
根據上述公式,按12%的利率測試:
本金:100 000×0.55839(n =10,i=6%)
= 55 839
利息:7 000×7.36(年金:n =10,i=6%)
=51 520
本息現值合計 107 359
本息現值正好等于投資成本,表明實際利息率為12%。做會計分錄如下: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 102000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5359
貸:銀行存款 107 359
根據實際利率,編制溢價攤銷表,如表1。
2005年6月30日收到第一次利息,同時攤銷zj投資溢價。根據表1,作會計分錄如下:
借:銀行存款 7 000
貸:投資收益 6 441.54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558.46
在6月30日的資產負債表上zj投資的攤余成本為106 800.54元。
通過上面的例子可知,初始攤余成本就是取得zj的實際成本=買價+相關費用。而所謂的實際利率就是到期收益率,用它來對zj在有效期內的現金流進行折現,使得折現所得現值總額等于取得zj的實際成本(即初時攤余成本)。在受到zj利息的帳務處理為,投資收益的確認金額等于初始攤余成本乘以實際利率,而這一確認的投資收益與實際受到的利息之間的差額就是對初始攤余成本的調整額。調整額為正,則攤余成本會增加,調整額為負,則攤余成本會減少。
如果購買zj只用于交易,不會一直持有到期,則初始攤余成本就是買價,而其他費用則在編制會計分錄是借記投資收益。